針對年金改革,有學者專家認為提高基金運作效率、長期投資報酬率是最立即可行的方法,也是衝擊最小、最沒有社會成本作法…只要提高一%基金投資報酬率,就可替代增加提撥率五%;甚至基金投報率提高到六%就能解決基金缺口的問題。銓敘部長張哲琛亦表示,在現行基準下基金投資報酬率提高一%是可行的。筆者認為「提高報酬率」是最理想,卻也最不實際想法。
高報酬人人嚮往,但制度完備嗎?什麼制度下可產生高報酬?有完善監管機制?看看最近勞保、勞退、退撫三大政府基金委外代操,遭不肖投信業者(安泰投信經理人謝青良例子)坑殺慘賠、「五鬼搬運」炒股自肥例子,記憶猶新。且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日前表示,台灣金融業已淪為微利產業,由於財富管理 的產品、人才不足,台灣沒有高投資報酬率、多元化的金融商品,讓資產可以增值。且二○○八年金融海嘯後,各國金融監理制度趨嚴,理財也轉向保守。
更重要的,精算報告中敏感度分析是有前提條件的。精算方法乃將每位參加勞保之被保人,依據各項適格設定之精算假設(如調薪率、死亡率…等),預估於未來可能領取退休相關給付之機率及金額,並依利率假設計算現值而得;即表示帳上應有等值之基金。所謂提高一%投資報酬率,就可減少每個人平均提撥率約五%…,前提須滿足下列二條件:
一、目前手上已有如此多的資金(約幾兆元)或已按精算建議提撥二十~三十%費率情況下。
二、平均每年皆需維持多賺一%基金投資報酬率,且持續二十~三十年。
其實國內各退休基金嚴重提撥不足,並無足夠基金,再如何提高基金投資報酬率,效益皆有限。因幾千億的勞保基金(或退撫基金),看似龐大;然而面對七兆多的潛藏負債(折現後),真是杯水車薪。即便基金多賺一%(四千億,一%等於四十億),全分給九百多萬勞工,每人每年只分到四四四元。相對目前每人平均年繳二萬八千元(費率八%),費率只能從八%降至七.九%,如何能減少提撥率五%?況且這還假設四千億基金不被擠兌提領光。如同「理財」要有財才能理,無財如何理?以錢賺錢是有錢人的遊戲;對沒錢的人,生活靠找工作,非理財。銀行存款僅幾千元,即使有高至三十%的報酬率又如何!
筆者不反對「提高報酬率」,但若無完備制度、基金資金不足又面臨破產情況下,效益微乎其微。人口結構、社會資源分配議題反而更重要,此變數明顯不利於我們。「高報酬率」是長期議題,可遇不可求;不應將其視為改革條件。我們應追求制度下「合理」報酬率,過高報酬率不是高風險,就是不切實際。改制是勢在必行,而時間並不站在政府這一方。主政者切勿迷信,或找理由、藉口脫困,拖延改革。
(作者為美國精算師FSA)
http://reader.roodo.com/lchintwnews/archives/21295772.html
http://blog.udn.com/tpa285/7230765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forum/11051401/11201301160053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