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乏國際品牌的台灣   中國時報  2018.05.06  林奇璋/精算師(台北市)

日前美國媒體指出,台灣近幾年GDP成長都慘墊亞洲4小龍之尾,主因是「企業未能夠發展出全球性品牌」。要檢討為何我們無法發展出全球性品牌,可從台灣有沒有這樣的土壤與環境來思考。

以筆者在美國和台灣工作多年的觀察比較,台灣社會普遍欠缺尊重智慧財產權與法治的觀念,原因可能出在我們違法的代價太低。從兆豐銀行紐約分行因違反《洗錢防制法》,慘遭紐約州政府巨額罰款,再到孫安佐擁槍案例,說明台灣對法治和公安「容許犯錯空間」,但在美國,違法的行為可能會讓你傾家蕩產。

其次,我們社會無論是企業或個人,持「殺價」心態的人特別多,大家都要買成本價,甚至賠錢價,而非合理價。但過度要求低價的文化,是無法創造出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環境。合理價不一定是能提供全球性品牌發展的充分條件,但卻是能提供一個尊重智慧財產權、產業環境正向循環的必要條件。

再者,由於國內的歷史教育停留在事件背誦的記憶,欠缺培養不同角度的觀察與推理,也造成人民習慣單向思考,欠缺多元觀察、完整推理的能力。在企業運作上將導致中小企業特多、存活期不長,無國際級大企業品牌或高層管理人才。我們最擅長的頂多是國際級的「專業代工」,而非「具高附加價值的國際品牌」,如南韓三星、現代汽車與LG,也因此造成國內普遍低薪的環境,國民所得已明顯落後南韓。

台灣想要產業轉型成功,培養出國際性品牌,不只需要政府提供制度和發展環境的配套措施,還需要社會有正確的思維、觀念,才能提供企業好的生長環境與土壤。

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80506000607-2601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