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對校長教授聯名發表「年改學健保,機動漸進修正」與林萬億回應「年改不能學健保」,我較贊成後者言論,另提供一些看法供參考。
年金最大焦點在軍公教退撫,勞保也要改革但問題較小。許多人皆認為軍公教退撫會破產,問題出於人口老化、操作不佳、低報酬率、護盤等,這些其實皆非關鍵原因;提撥不足才是軍公教退撫致命問題。
從制度創始民國八十一年公務員退休立法時法定費率八%,往後也從未依歷年來精算結果繳約卅%,只付法定八至十二%低費率,這就注定基金破產命運。依世銀標準,職業年金應自給自足,財務採「完全提存,足額提撥」,並無世代互助觀念。
經濟趨緩也非關鍵因素。廿多歲入職場繳費,退休後至百歲仍領年金,期間可達七、八十年,不知跨越多少經濟景氣循環。景氣循環本就是制度設計者該考量因素;不景氣時也要按精算提撥,頂多延緩幾年仍需補繳。若未將景氣循環列入考量,那是嚴重失職。
年金可仿健保方式,採機動漸進調整?健保一重要機制是它透過第三者提供醫療服務,點數方式功能之一在於讓第三者醫院設法改進效率、降低成本。然年金並無此第三者效率機制,年金給付下要降低誰的成本?仿健保成立費率審議委員會也是多此一舉。
除林萬億「健保是短期醫療給付,年金是長期現金給付」已道出重點外,也不能忽略「潛藏負債」事實。健保是短期契約約定,嚴格講政府若隨時取消制度,並無任何「負債」存在;年金不同,軍公教退撫祖父條款的八兆多潛藏負債不會遽然消失。在軍公教打著信賴保護旗幟下,如何進行改革、漸進調整?健保「量入為出、機動漸進調整保費」是短期思維,軍公教退撫長期看不見的巨額潛藏負債則不然。短期特效藥如有效,長期癌症問題還需擔心、甚至手術嗎?
年金是長期制度,面臨財政困難無可避免趨勢,已來到歷史拐彎點。改革勢在必行,越晚改制,情況就越惡化,整體社會與軍公教人員都將付出慘烈代價。